抗菌作用
1967年,美国的林登佛尔塞(Lindenfelser)的研究证明,蜂胶对25种细菌有抑制作用。
1980年,中国的贺天笙等通过试验证明,蜂胶对14个菌种,包括肺炎双球菌、大肠杆菌、绿脓杆菌…等,有抑制作用。
1994年,日本的松野哲也通过试验证明,蜂胶对16种菌,包括肺炎菌、大肠杆菌、绿脓杆菌、鼠伤寒杆菌…等,有抑制作用。
1996年,中国的程文显等通过试验证明,蜂胶对于牙周疾病的致病菌,有明显的抑制作用(此后便研制出了蜂胶牙膏)。
抗癣菌作用
1975年,中国的房柱等通过试验证明,蜂胶对至少10种癣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。
同一期间,房柱等试用蜂胶治疗牛皮癣(银屑病)160例。一般在服 食蜂胶2—4个星期后才开始见效。显著疗效大部分在服用蜂胶后两个月左右出现。有效率70%。病程短的疗效较好。
蜂胶不仅能单独使用,对致病细菌、病毒、原虫等,有抑制或杀灭作用,而且还能和某些抗生素和青霉素(Penicilin)等合用,提高这些抗生素的抗菌力量及延长其抗菌活性。
抗炎作用
英国牛津大学的考尔德博士等进行的试验显示,蜂胶有抗炎作用,而且蜂胶的抗炎作用又比传统药物阿司匹林强。(试验细节省略。)
1992年,日本峰下哲等进行的实验也证明,蜂胶有抗炎作用。在实验中,把大鼠分为三组。1组给口服阿司匹林,叫阿司匹林组,1组给口服蜂胶,叫蜂胶组。1组不给吃任何药物,叫对照组。
服药后1小时,在各组大鼠后脚皮下注射化学物质,诱发炎症水肿,然后,每小时检测发炎肿胀的程度。
实验到了第7小时的时候,各组大鼠后脚的肿胀体积分别为:
对照组 0.60ml 阿司匹林0.48ml 蜂胶组 0.46ml
实验显示,蜂胶和阿司匹林都有相似的抗炎作用。
美岛秀肤www.jleme.com
镇痛作用
1986年,中国的沈胜利等利用某定量的电力刺激法,对60只雄性小鼠进行镇痛实验。
在实验中,将小鼠分成蜂胶组和普鲁卡因对照组。蜂胶组的小鼠尾根部用浸入蜂胶提取液的棉花包住。一分钟后,立即拿开棉花,用定量电力刺激各组小鼠尾根部,连续刺激5下,1分钟记录1次,观察小鼠是否产生疼痛的鸣叫。凡一连刺激5下都不产生鸣叫的,表示有镇痛作用。
1980年,中国的郑义诚等作了下列实验,在兔子的耳朵上造成4处皮肤损伤,然后在两处创面涂上蜂胶,另外两处不做任何处理,作为对照。涂上蜂胶的两处表皮在第6天就已痊愈。未经任何处理的两处创面出现溃疡,只在溃疡边缘见有少量上皮细胞生长,未见痊愈。实验说明,蜂胶有促进组织细胞再生的作用。
1995年,杂列斯基(Zalesky)报导,在狗的颈部A、B、C、三个部位切去一层皮,造成直径2cm的创伤。
在A部位的创伤涂上蜂胶、在B部位的创伤涂上乙醇、在C部位创伤不做任何处理。
用蜂胶处理的伤口第二天就显示治疗效果,表现为:底部干燥,创伤面积开始缩小,接着下来的几天,伤口继续缩小,到了第9天,伤口完全愈合。而涂上乙醇及不做任何处理的伤口愈合很慢。当用蜂胶处理的伤口愈合时,其他两个伤口的直径还大于1cm。这一实验也证明了,蜂胶有促进组织细胞再生的作用。
1987年,中国的张震等用53只大白鼠进行了以下的试验:对53只大白鼠进行手术,然后用化学物质在大白鼠的胃壁引起溃疡。手术后第二天开始喂药。实验组28只,每天喂蜂胶。对照组25只,每天喂生理盐水。到了第14天,将所有大白鼠处死,观察胃溃疡的情况。
结果:
蜂胶组大白鼠的胃溃疡愈合率是82.14%、对照组大白鼠的胃溃疡愈合率是20%。蜂胶组的愈合率不但明显高于对照组,而且溃疡面积缩小、变浅。
1987年,房柱在“蜂产品与蜂疗”的刊物上报导:苏联塔什干医学院曾对77个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病人进行蜂胶治疗,大部分病人3天到5天止痛,自觉症状好转,30天到35天痊愈。
南京医学院的李子平教授等,用蜂胶片治疗42个胆固醇和甘油三脂都很高的病人。结果证明,蜂胶片对甘油三脂偏高症有持续的、累进的、使之降到正常水平的作用。李子平教授作了用蜂胶降血脂的试验:
降甘油三脂试验:
口服一个月后,病人血中的甘油三脂,平均下降21%
口服两个月后,病人血中的甘油三脂,平均下降34%
口服三个月后,病人血中的甘油三脂,平均下降36%
降胆固醇试验:
口服一个月后,病人血中的胆固醇,平均下降6%
口服两个月后,病人血中的胆固醇,平均下降14%
蜂胶
口服三个月后,病人血中的胆固醇,平均下降19%
试验说明,蜂胶降甘油三脂的作用优于降胆固醇的作用。
(注:胆固醇和甘油三脂如果在血管内壁积存了过多,将会引起血管硬化,妨碍血液流通,容易导致心、脑血管的疾病。蜂胶既能降甘油三脂,又能降胆固醇,因此也能防治心、脑血管疾病,如:高血压、心脏病、脑溢血、中风等。)